10月12日上午10点,我院邀请国家体育总局科学研究所特聘专家陈小平教授在科技大讲堂就如何做好体育科研及“科技兴体”项目布局进行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的主题为“运动生物力学的竞技运动训练科技化热点概览”。体育工程学院党组织书记许寿生教授、学院学位委员会主席刘昊扬教授和全院教师参加学习。学术讲座由体育工程学院副院长沈燕飞教授主持。
陈教授以澳大利亚体育学院中残疾人运动员的训练引入,并以今年北京冬残奥会中,我国运动员的优异成绩为例,说明当今科学化的训练已经融入体育的各个领域。
随后,陈教授进一步阐述作为研究生物力学的人员,应当如何更好地融入体育训练中。陈教授提出,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所有的运动训练必须给予运动员刺激,通过刺激来改变运动员的身体结构和功能,以此提高运动员的水平。通常以运动表现来评价训练的成功与否,但运动表现往往产生于训练之后,我国目前还无法较好地解决由前期运动训练的错误而引起的运动表现不佳情况。我们需要解决的首先是源头问题,科学地选择训练方法,并将其量化,从而建立训练投入和运动表现的关系,并根据关系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其次是过程问题,不断地进行测试和诊断,运用可穿戴、便携、可快速反馈的体育设备,进行数据捕捉,运用数学方法建立模型进行预测。
接着,陈教授提出当代竞技体育科技助力的两个主要路径:运动关键环节的重大创新突破和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整体提升。陈教授以“如果可以通过科技提升一秒,那么就绝不通过训练”,“没有数据就没有计划,没有诊断就没有训练”两句话,点明科技与数据对于运动训练的重大作用。陈教授还指出,我院未来在科研选题方面要选国际影响力大,有旺盛需求的项目。
沈院长也表示我院要在应用创新上下功夫,将应用与项目结合,多接触项目本身,并向陈教授介绍了我院学科专业、师资、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学术培养等方面的基本情况,特别是目前我院面临着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运动实际相融合的现状。对此,陈教授提出这也是我国体育发展需要克服的难点,这一任务任重道远。我院可定期邀请高水平教练员进入学校,举行座谈会,定期交流,同时也可亲自走到队伍中实践,与运动员接触,在观看训练的过程中获得灵感。
讲座互动环节,我院青年教师先后提出自己的疑问,陈教授均一一进行了悉心解答。
通过本次讲座,老师们在如何将科技与体育进行更好的融合,继续发展这一交叉学科有了更深的想法与见解,对于未来的发展也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主讲人简介:
陈小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能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赛艇协会副主席,国家体育总局奥运备战办公室科技专家,国家体育总局科技助力奥运核心专家。毕业于德国科隆体育大学运动训练学专业,先后在山西大学、北京体育大学、清华大学和宁波大学任教。主要研究领域为高水平运动员训练的理论与实践。
(文:杨毅青,图:马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