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随着北京冬奥会的临近,体育工程学院师生也更多地出现在了模拟测试赛、正式赛事的准备工作以及备战训练工作中。他们作为科技专家、志愿者、技术官员、裁判等都认真地履职尽责,奉献着北体人对北京冬奥会的责任和担当。
体育工程学院2019级本科生邓宇涵同学作为赛事志愿者10月底圆满完成了测试赛的志愿服务工作任务。10月20日,北京疫情防控形势突然反复,本批志愿者都分别被采取赛前、赛后隔离观察等闭环管理措施,保障了在疫情复杂形势下的安全条件。为参赛要出彩,办赛也要出彩的目标做出了难能的贡献。 按照学院的工作要求和宣传文稿邀约,我们请邓宇涵同学简要总结了本次赛事服务的所闻所见所思。分享如下:)
在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举办前组织一系列测试赛,是国际奥委会和国际残奥委会的要求和惯例。在北京2022冬奥会即将到来之际,冬奥会的各项目测试赛也在全球各地陆续顺利展开,我作为2021短道速滑世界杯,暨2022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测试赛第一站的36名北体志愿者中的一员,与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的384名世界顶尖运动员共同度过了难忘且充实的一周。体育赛事是友谊的桥梁,志愿者是北京的名片,模拟赛萦绕着“天下一家亲”的浓浓氛围!
(本次赛事的部分运动员、裁判员与志愿者等合影)
在本次测试赛志愿服务活动中,我的岗位是防护垫复位,即在运动员出现摔倒并冲撞防护垫的情况时将防护垫恢复原位,以维持比赛的正常进行。在10月21日至10月24日三天的比赛日时间里,随着比赛强度和重要性不断增大,运动员们的对抗激烈程度也不断升温,到最后决赛时基本每场比赛都会遇到多名运动员冲撞防护垫的情况,我们的工作量大,责任更大。我们12位防护垫复位的志愿者,需要每天早上6点钟到达场馆,晚上九点左右下岗,从每天的第一场比赛站到最后一场比赛结束,并在保持站姿的同时时刻关注赛场内情况。长时间的站立使我们脚底酥麻,腰背酸痛,但是我们痛并快乐着。我们是除了裁判以外能够最近距离观赛的人,在长达四天观看世界最顶级的体育赛事的同时,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了运动员们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和主场作战,同中国运动员们共进退的集体荣誉感。我们看到意大利运动员摔倒出局后的捶胸顿足,我们看到韩国运动员受伤时的伏地痛哭;我们见证了世界纪录一次次被刷新,见证了年轻的运动员一鸣惊人,见证了来自伊拉克的唯一一名运动员是如何扛起举国的目光一路披荆斩棘;我们更见证了中国的奥运健儿们十分钟内勇夺两块接力金牌,见证了张雨婷被对手撞倒后躺着冲过终点线夺得了第一名,见证了任子威三次重赛仍不放弃的坚韧精神。他们呐喊时我们同他们一起呐喊,他们悲伤时我们同他们一起悲伤,在这哭哭笑笑中,国家和集体的凝聚力蓬勃的攀升着。
(部分志愿者合影,后排右2为邓宇涵同学)
疫情的防控是当前大型体育赛事的重中之重,本次测试赛无疑在这方面毫不松懈。体育馆内随处可见消毒用的免洗酒精和备用的N95口罩存取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上岗需全程佩戴N95口罩和一次性手套,且专门培训了口罩的摘戴正确方式和换用频率。运动员休息室均为封闭管理,运动员出休息室进入场地必须戴口罩,甚至换衣服、热身时也被要求戴口罩。整个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一丝不苟,偶尔出现违规情况也被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及时提醒。参赛者积极配合,主办方认真负责,0疏漏,0容忍,核酸检测全员按时按量完成,使得测试赛的防控工作交上了一套完美的答卷。
短短七天的志愿者工作很快就结束了,但我的收获和感悟已是久久难忘。中国运动健儿的出色表现,疫情常态化下中国完善的管理措施,以及来自外国友人此起彼伏的赞叹声,喝彩声。这下都让我前所未有的萌生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我感受到了祖国的脉搏正有力的跳动着,而我则是其中年轻的血液,我切实的体会到了我为国家尽了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也深知想要真正成为最强壮的,真正能帮助祖国呼吸的红细胞,我还要加倍努力。唯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不屈不挠,才能真正做好祖国建设的生力军。
(文图:邓宇涵)